欢迎您的光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关工动态
捕捉宇宙的频率——射电望远镜科普课
发布时间:2025-11-20

2025年11月15日,江阴市文富社区关工委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松吹科普”团队及江阴市科协,共同推出“问天寻地悟空”公益科普项目之“悟空”系列的第二期活动——“捕捉宇宙的频率:射电望远镜科学讲堂”。本次活动以射电望远镜为主题,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生动的互动体验与前沿的科研成果展示,为辖区内青少年开启了一场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之旅。

课程伊始,主讲老师邓霁轩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学望远镜引入,引导参与者观察射电望远镜的独特构造,激发科学探究兴趣。作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射电望远镜被誉为“诺贝尔奖的摇篮”,在脉冲星发现、宇宙演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解读宇宙隐形信号”环节,邓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听众思考传统光学观测的局限性,进而阐释射电望远镜的独特优势。这种突破性的观测手段能够穿透星际尘埃与气象屏障,实现全天候接收宇宙电磁波谱,为人类认知宇宙开辟了全新的观测窗口。

针对射电望远镜的核心技术,课程通过模块化解析与形象比喻,详细讲解了反射面系统、馈源装置、方位座架与俯仰机构等关键组件。特别设置的互动演示环节,邀请参与者现场模拟信号传输路径,直观理解偏置结构等创新设计对提升观测精度的重要意义。

回顾学科发展历程,课程重点讲述了射电天文学的重要奠基时刻:1932年央斯基意外发现银河系射电信号,开启了人类“聆听”宇宙的新纪元;1937年雷伯研制出首台专业射电望远镜,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正式步入系统化研究轨道。

在展示当代射电望远镜成就时,特别彰显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成功探测到660余颗脉冲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同时,以上海65米天马望远镜为代表的多功能观测设施,以及在平方公里阵列(SKA)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中的创新参与,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天文观测领域的重要地位。

课程临近尾声,邓老师精心设计的创意实践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人手一个简易的射电望远镜模型,用刮画笔在黑色卡纸上轻轻刮擦。随着蜡屑剥落,肉眼不可见的无线电波、红外线等不同波段下的银河系,竟以璀璨的线条和星云形态跃然纸上。这一刻,抽象的宇宙知识不再遥远,通过孩子们的指尖,转化为了对银河系光谱绚丽多姿的具体认知,充满了探索的惊喜。

在课程的创意实践环节,邓老师引导孩子们将刚学到的射电望远镜原理付诸实践。他们用特制的刮画纸笔,模拟不同电磁波段观测宇宙的过程。当黑色的涂层被刮开,一道道绚丽的色彩逐渐构成旋臂、星云与核心——那正是他们“看到”的银河。这个充满趣味的动手过程,巧妙地将无形的电磁波知识,化作了眼前触手可及的壮丽画卷,让宇宙的奥秘深深印入孩子们的脑海。

此次“捕捉宇宙的频率”科普讲堂,是“问天寻地悟空”项目深化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的又一成功实践。活动不仅系统传播了射电天文知识,更通过跨学科融合、沉浸式体验与动手实践,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文富社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市科协及中科大的合作,推出更多精品科普活动,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撰稿人:张心宇

审稿人:蒋静燕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