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下午2时,由江阴市科协、江阴市澄江街道文富社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松吹科普团队联合精心打造的“问天寻地悟空”公益科普项目,迎来了“问天”系列第三期课程的精彩开讲。本期课程以“七月流火:秋季星空观测指南”为主题,继续以天文科普为强大引擎,为社区青少年开启了一段探寻宇宙奥秘、启迪科学思维的沉浸式旅程。
活动中,主讲老师刘博引领孩子们步入浩瀚的秋夜星空。他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一古老谚语切入,正本清源,阐释了“大火星”(心宿二)西移与季节变迁的真实关联,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天文学相融合,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借助专业的Stellarium星空模拟软件,刘老师动态演示了北天星辰随时间推移的运转轨迹。屏幕上斗转星移,孩子们凝神观看,对“不动”的北极星作为北天极标志的指航作用,以及拱极星座的运行规律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地理解。
随后,刘博老师将大家的视线引向了秋季星空中一系列熠熠生辉的“王族星座”——仙王座、仙后座、仙女座与英仙座。他娓娓道来这些星座背后瑰丽奇幻的希腊神话传说,将遥远的星辰赋予了文化与故事的温度,使抽象的天文知识变得鲜活而充满魅力。紧接着,课程聚焦于秋季星空的另一个显著标志——由飞马座与仙女座共同勾勒出的巨大“秋季四边形”。刘老师形象地比喻,这个四边形的大小恰好能被一只手掌覆盖,便于初学者在夜空中识别定位。而更令人神往的是,位于仙女座方向的仙女座大星系(M31),作为人类肉眼可见的最遥远天体,也是离我们银河系最近的旋涡星系。刘老师引导大家想象,通过望远镜探寻这片模糊的光斑,便是收获了秋季星空赠予的最为壮丽深邃的风景。
刘老师又介绍了孤悬于南方低空的亮星——北落师门,并讲述了其在中国古代星官体系中“守卫军营”的独特寓意,进一步丰富了星空的文化内涵。理论知识的浸润最终转化为动手实践的创意火花。在活动的尾声,刘老师为每位孩子分发了圆形的树木切片,鼓励大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仙女座形态,或是对星空的无限遐想,绘制于象征岁月记录的年轮之上。孩子们兴致盎然,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出了一幅幅独一无二、充满童趣与创意的“我的星空”年轮画作品,将科学的种子与艺术的灵感一同铭刻。
此次“七月流火:秋季星空观测指南”课程,是“问天寻地悟空”公益科普项目深耕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的又一成功实践。它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更通过跨学科融合、沉浸式体验与动手实践,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文富社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市科协及中科大合作,推出更多系列化、精品化的科普活动,不断夯实社区科普教育阵地,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人:张心宇
审稿人:蒋静燕

|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