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港街道的深厚文化底蕴中,《段龙》与《荡湖船》作为两项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受众群体也日益老龄化。在此关键时刻,申港街道的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干部、五老志愿者吴产良、韩素琴挺身而出,他们以“从娃娃抓起”为核心理念,通过校园与社区、家庭的紧密联动,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为文化的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段龙》与《荡湖船》作为申港街道的文化瑰宝,其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吴产良与韩素琴深知责任重大,他们携手制定了中、长期目标:首先在临港实验幼儿园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制定中期形成标准化非遗课程教材,培养30名儿童传承骨干,打造一支校园非遗表演队;致力于推动《段龙》《荡湖船》的申遗升级,构建“非遗+教育+旅游”的生态链,让申港街道的非遗文化成为区域的文化名片。
非遗进校园:文化启蒙从课堂开始
志愿者吴产良、韩素琴走进课堂,通过动画短片、实物展演等生动形式,向孩子们讲述《段龙》祈雨传说、《荡湖船》水乡生活故事,植入文化认同感。实践课上,孩子们用环保材料制作迷你龙身,学习编织、彩绘技艺,改编传统步伐为“划船操”,结合童谣设计手势动作,让非遗技艺变得简单易学、充满童趣。开展“非遗教学法”培训,传授动作分解、故事化教学技巧。设立“非遗导师”岗位,由退休教师、志愿者担任助教,形成传承梯队,确保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
社区联动:全民参与共筑传承网
为了更好地实行家校联动,他们还开设了成人班,教授《段龙》舞龙技巧、《荡湖船》道具制作,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举办“亲子非遗工坊”,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非遗手工作品,增强家庭文化联结,让非遗文化在家庭中生根发芽。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幼儿园里,孩子们能熟练地舞动着小巧的《段龙》,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演绎出灵动的姿态;社区的文化活动中,老少共舞《荡湖船》的场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这两项非遗文化,申港街道的非遗传承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吴产良、韩素琴等传承人以“匠心”守“初心”,用行动诠释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举措,让《段龙》《荡湖船》从“活态遗产”变为“生活艺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火种,在全社会构筑起非遗保护的坚固防线。
撰稿:华炳良 审核:陈峰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