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教园地
孩子有这4种表现,暗示他内心缺乏安全感(二)
发布时间:2023-07-21

2.不会/不敢表达自己

有一次去亲戚家做客,亲戚的小女儿十分活泼可爱,所到之处收获一圈人的“芳心”,想喝水了、想上厕所了,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都会明确表达出来。

其中一个年轻的后辈感慨地说:“可以看出这孩子是在爱里长大的,安全感充足,我小时候,根本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的确,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是需要底气的,这份底气就是确信自己是被爱着、被接纳着。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没有这份底气,他们害怕做真实的自己不被爱,于是常常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敢表达出来。

他们不是生来如此,通常是因为小时候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或需要时,被父母无视、否定、打击。

比如,孩子哭了,家长:“再哭我把你扔这儿!”“有什么好哭的,没用的东西!”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家长:“我和你爸上班这么辛苦,还要这么贵的东西,真不懂事。”

孩子不喜欢妈妈买的某件衣服,妈妈:“好心给你买衣服,还挑三拣四,真是没良心!”

……

长此以往,孩子会发现,家长不喜欢自己有情绪,有自己的想法,于是选择压抑和隐忍,按照家长的期望来说话做事。

因此,家长想要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就要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时,给他积极的回应,这样孩子才不会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会不被爱。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不论是生气、难过还是沮丧,家长都应接纳和理解,而不是评判孩子的感受对不对、应不应该。

可以对孩子说:“我明白,不让你玩手机,你很生气。”

“我理解,没达到你想要的成绩,肯定很失落。”

情绪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是合理的,自己是被接纳的,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爱。

对于孩子的需求,合理的可以尽量满足他,不想满足或满足不了的,家长应当诚实地告诉他原因,而不是指责孩子不该有这样的需求。

比如:“家里已经有了,这次不想买。”

“太贵了,不能买。”

这样,孩子才不会认为是他自己有问题,不懂事、不配有那些需求。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