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是一种放心、舒心、可依靠的感觉,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教过孩子骑自行车的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害怕摔跤,一直让爸爸妈妈扶着后座,才敢蹬着脚踏板往前骑。
在孩子快学会的时候,有的家长会松开手,但还是张开双臂护在身后,告诉孩子:“我抓着呢,放心骑。”
孩子感觉到身后有父母的保护,知道自己摔倒摇晃时会立刻被接住,于是敢大胆地骑,慢慢地就练会了自行车。
这种“放心”“有人会随时接住自己”的感觉,就是安全感——孩子勇往直前的自信和勇气,正是源于内心充足稳固的安全感。
然而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或是被家长不恰当的养育方式破坏了安全感,进而出现行为问题。
怎么判断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呢?可以看他有没有以下这4种表现,出现一个就需引起重视。
1.胆小怕生、粘人
有位妈妈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说女儿特别胆小内向,平时见到亲戚、陌生人都不敢说话,甚至会躲起来。
为了训练孩子的胆量,每当有客人来家里时,她都会强行逼着孩子打招呼,然而几次尝试过后,孩子更抗拒见生人了。
在和这位妈妈沟通后得知,原来她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外出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老人对孩子又比较严格、苛刻,这才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
细究其深层原因,正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因此对外部世界的人事物缺少信任,容易感到紧张焦虑。
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现象:在商场里的游乐池里,有些小朋友可以非常投入地在其中玩乐嬉戏,丝毫不担心父母会离开。
但是有一类孩子,就不能放心自在地玩,总会时不时看向家长,确认家长在,才敢继续。
一个孩子总是反复确认、寻找家长的存在,其实是在寻找安全感。
0-3岁,是孩子和父母(通常是妈妈)之间建立依恋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能得到良好的照顾,感受到父母慈爱的态度,稳定、可靠的爱,孩子就会觉得舒适和满足,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并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在这一时期,和父母的依恋关系建立得好的孩子,会更容易摆脱依赖,转而依靠内心的安全感去成长,对外探索,也更容易走向独立。
而如果孩子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或是陪伴不够,合理的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甚至常被责骂,他就会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自我价值感低,内心充满不安。
没有安全感的庇护,孩子容易陷入封闭的自我保护状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胆小、黏人、怕生、独立性差、缺乏自信。
为避免这种结果,父母最好在孩子成长早期,多给孩子稳定的陪伴、积极回应孩子的话语、满足孩子的需求。
日常生活中,在需要和孩子分别时,比如出门上班、出差等,不要骗他,或是趁他不注意偷偷溜掉,这特别容易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好好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离开,需要离开多久,并承诺什么时候一定会回来。
这样做,孩子慢慢学会信任父母,知道父母离开后还会回到自己身边,内心有一种确定感,才会越来越独立。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