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师指路
唱反调”的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一)
发布时间:2022-12-16

孩子总爱”唱反调“怎么办?

江苏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上完网课后不想收拾书桌,一气之下,将他的书扔满房间,要求孩子立即收拾“及时止损”。可孩子却大唱反调,且振振有词:我才二年级,有些话听不懂!但我知道,笋是能吃的!

到底是孩子真听不懂,还是故意气父母,这是个问题。养娃路上,总能听见父母吐槽,和孩子说东,他非要朝西。为什么孩子总爱唱反调?

1.唱反调,孩子成长的内驱力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白熊实验”。心理学家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个任务:别去想一头北极熊。结果受试者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并在接下去的几分钟,不断地想起白熊。越是要求不去想,脑海中的白熊越是挥之不去。

“白熊实验”告诉我们:过度的禁止行为,有时反而是一种关注提醒,大脑思维就是这么刚!

这就很好理解,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会手机,快去写作业,孩子越磨蹭。妻子越要求老公回家做家务、带孩子,老公越装聋作哑。在孩子和老公看来,“被要求”也是一种尊严压迫,只有“对着干”,“唱反调”才能体现自我的存在感,体会自主的快乐。这也意味着,人人都有自我意志,不想被控制,是人的本能。

3岁之前,孩子依赖父母,父母控制孩子,在依赖和控制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关系。

随着孩子认知、言语、行动力的提高,孩子有了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同时父母也感受到了“危机”。孩子用“唱反调”,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试图维护自我意识,掌握活动的自主权利。父母与其威胁孩子“不收玩具,就别吃水果”,不妨这样引导:“要吃水果了,先把玩具收起来”。与其说“不写完作业就别出去玩”,不妨改为“写完今天布置的作业,我们一起来玩一会儿。”家长避免自己说出“不”、“别”等类似提条件的词汇,降低孩子“唱反调”的欲望。

2.唱反调,孩子情绪的出口

当然,不是所有唱反调都是成长需要,有时只是孩子感受需要。

知乎上有个帖子:明知道父母会伤心,为什么还对着干?

一位网友有着深刻的体会。对孩子来说,他只是坚持了对的事。特别是当他想独立完成一件事,父母的干涉就是指手画脚的控制。可即便后来失败了,为了捍卫尊严,也要无理辩三分,更何况父母说教的态度,太令人气愤。

其实,所有的争辩,都基于我们过于坚信“我对你错”,无论父母亦或孩子。只不过,青少年具有“独特自我”的认知特点,他们将自我体验当做世界的中心,不理解人与人感受不同、观点各异。

当亲子间意见相悖时,对孩子而言,就是独立宣言的战争。为了自由和主权,唱反调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一个妈妈曾抱怨过,自从生完老二,乖巧懂事的老大变坏了。她哄老二睡觉,老大就故意大喊大叫。无论她怎么训斥,老大就是笑嘻嘻。因为,在孩子的察觉中,当妈妈对他关心不足,而制造混乱,就能得到关注,唱反调不过是孩子渴望的表达。当孩子一旦尝到“唱反调”的甜头,那个渴望被关注和认可的孩子,内心很苦。

还有一位网友说,不知为什么,工作压力越大,回家就越想顶父母。人的受挫经历会导致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急速下降,为了阻碍这种痛苦的感受,内心虚弱的孩子会选择“唱反调”这类强烈的情绪体验来获得力量感。

如果父母能敏锐察觉到孩子的求救,我们便能忽视“冒犯”,积极帮孩子找回自信力。像打球、跑步、游泳,都是不错的情绪调节方式,孩子在运动中,也能认清什么是正向的情绪表达。而父母与孩子“在一起”,这种天然的情感连接,本身就是最治愈的力量。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