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10月31日,顾山实验小学“昭明小学堂”再度开课,校外辅导员蔡亚春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主题,带领中高年级学生走进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名作《白马篇》,在诗文中追溯英雄足迹,感悟跨越千年的爱国情怀。
课堂伊始,辅导员蔡亚春姐姐巧妙衔接上一讲《国殇》的英雄主题,将屈原与曹植两位相隔500余年的文人串联,点明“爱国主义情怀从未因时光流转而褪色”。她从学生熟知的《长歌行》《江南》切入,梳理了乐府诗的渊源,结合“齐瑟行”的伴奏背景,说明诗中慷慨悲壮的基调与游侠的豪迈气质相契合。
随后,蔡亚春姐姐引导同学们进入《白马篇》文本,引导学生勾勒诗中游侠形象:从“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飒爽登场,到“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的武艺超群,再到“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的家国担当,最终落脚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内核。她特别指出,曹植笔下的游侠突破了传统“为民解困”的局限,升华为“为国献身”的“国之大者”,而这亦是曹植自身报国理想的写照——即便后期遭贬,他仍三次上表求“自试”,渴望驰骋疆场的壮志令人动容。
课堂还从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角度,捋清了古代侠文化的来龙去脉:从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见义勇为的平民侠士,到曹植《白马篇》里心怀家国的边疆游侠,再到李白《侠客行》中“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淡然侠客,最终以陈毅元帅《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革命豪情收尾,清晰呈现“侠”的三重境界,让学生明白“英雄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升华。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曹植成语知多少”“古代书香门第盘点”等话题,从“七步成诗”“才高八斗”的典故,到“三曹”“三苏”“三班”等文学世家,在趣味问答中拓宽文化视野。蔡亚春姐姐还结合语文教材,将《白马篇》与《朱德的扁担》《军神》等课文关联,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英雄什么精神”,让英雄情怀从诗文走向现实。
此次“昭明小学堂”以诗为桥,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建安文学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英雄精神的种子。顾山实验小学校长吴强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昭明小学堂”这一平台,挖掘经典文学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养分,助力学生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好少年。


撰稿:江阴市顾山实验小学 俞仁标
审核:江阴市顾山实验小学 吴艳玉

|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