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园内外
探索声音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5-07-03

今日,夏港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知子花开”微课堂迎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郭老师以“声音”为主题,通过互动实验、生活案例和趣味问答,带领孩子们揭开声音的神秘面纱,激发他们对科学世界的探索热情。

动物王国的声音密码:它们如何“开口说话”?

“为什么动物没有声带也能发声?”课程伊始,郭老师播放了青蛙、小鸟、海豚等动物的叫声,引导孩子们猜测发声器官。哺乳动物与青蛙靠声带振动发声,如小狗的吠叫。昆虫通过翅膀摩擦或振动发声,例如蟋蟀的“弹琴”。鸟类用独特的“鸣管”器官唱歌,鹦鹉还能模仿人语!海豚用咽喉肌肉振动发声,须鲸的发声原理仍是未解之谜。孩子们模仿动物叫声,现场笑声不断,科学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扎根。

万物皆可“发声”:振动是声音的源头

“敲桌子、吹笛子,甚至敲打一块石头,为什么都能发出声音?”郭老师通过实验揭示真相。音叉实验将乒乓球靠近振动音叉,小球瞬间跳动,直观证明“发声即振动”。鼓面上的米粒敲鼓时,米粒随着鼓面振动跳跃,让孩子们亲眼见证“看不见的振动”。所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三重性格”:音调、响度与音色

“为什么奶奶的声音和妈妈的声音不一样?”郭老师用生活场景解释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如女高音与男低音)。响度是声音的强弱(如轻声细语与大声呼喊)。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如小提琴与钢琴的独特音色)。孩子们通过按压不同长度的钢尺,感受振动频率对音调的影响,理解“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超声波与次声波:听不见的“隐形声音”

“蝙蝠如何‘看’路?大象为什么能预知地震?”郭老师揭示了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世界”。超声波频率高于2万赫兹,用于医疗B超、金属探伤。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可引发人体共振,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前常出现。次声波武器可能危害生命,但小动物能感知次声波,提前逃生。

保护耳朵:倾听世界的“窗户”

“耳朵为什么能听见声音?”郭老师讲解了外耳、中耳、内耳的结构,并强调:听力不可逆:长期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会损伤听力。大象的大耳朵能接收次声波,人类需借助仪器才能“听见”自然预警。孩子们承诺“小声听音乐,定期让耳朵休息”。

这堂“声现象”探索课,让孩子们在实验中触摸科学,在故事中理解原理。郭老师鼓励大家:“声音的世界充满未知,保持好奇,未来科学家或许就在你们中间!”夏港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将持续推出“知子花开”科普系列,为青少年搭建探索科学的桥梁。

撰稿人:黄晓媛

审稿人:顾辛建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