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教园地
给孩子立规矩失败无数次?那是你不懂这5条黄金法则(三)
发布时间:2022-01-14

4.手表定律:给孩子立规矩,父母要统一战线。

综艺节目《育儿大师》里,有一位爸爸在给女儿辅导作业的时候,给女儿拿了一个雪糕,让女儿边学习边享受甜食。但是妈妈看到了,非常生气,呵斥女儿。一旁的爸爸看到女儿不知所措的模样,就解释说只是想让女儿放松一下。而且爸爸觉得,不就是吃个雪糕嘛,又不是经常吃,能有什么影响。妈妈还是拿走了女儿手里的雪糕,坚定地说:“现在是学习的时间,不许吃。”然后,妈妈转身对爸爸发飙:“你最起码等女儿学完了再给她吃。你怎么每次都要这样,好习惯养成不容易,你每次都要来捣乱一下!”孩子夹在父母中间,不知道雪糕到底能不能吃,最后忍不住哭了出来。

为什么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应该听谁的。这就像是“手表定律”:当一个人只戴一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当他戴着两块手表,却很难确定准确的时间,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

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唱反调,孩子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最后什么规矩也立不起来。只有当父母教育战线一致时,规矩才能有效立起来。

朋友跟我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七岁的女儿看动画片看得正开心,但是约定好看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到了。妈妈去关电视,女儿就开始耍赖,想再看10分钟。妈妈不同意,女儿就去找爸爸。可一向是女儿奴的爸爸,开口就说:“我听你妈的,妈妈说什么就什么。”女儿没辙了,只能老老实实接受现实。

所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只需要一种声音。这个声音,负责给孩子指明方向,同时也划出了孩子的底线,让制定好的规矩,不再动摇。

5.热炉效应:适当惩罚,是立规矩的必要辅助手段。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有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高铁上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概五六岁的年纪,坐在座位上总爱动来动去。还会故意踢前面乘客的靠背。妈妈警告他以后,小男孩也只是安静了一会儿,就又开始动来动去,还跳下座位,在车厢里跑跑跳跳。乘客非常反感,妈妈也生气了,直接把小男孩拉到车厢连接处的空地上,让他罚站。小男孩伸手想要抱抱,妈妈直接后退一步,避开了小男孩的撒娇。小男孩顿时扁着嘴,想哭出来。妈妈毫不心软,严厉地问:“我警告过你两次了,你把妈妈的话当耳边风了吗?” 看着妈妈严肃的模样,小男孩有些害怕,更加想得到妈妈的抱抱。妈妈还是不为所动,勒令他在那里罚站10分钟。那10分钟里,妈妈就坐在不远处一直看着,小男孩一直小声哭着,看得旁人都心软,纷纷劝妈妈算了。妈妈说:“小孩做错事,不听教,就应该接受惩罚。要让他长长记性。”惩罚结束后,妈妈带着他给周围乘客道了歉,才牵着儿子的手回到座位。 这之后,男孩坐在座位上安静地吃起来,一路再也没闹。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一番话:“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

惩罚,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因为惩罚能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到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像是“热炉效应”的含义一样:无论你是谁,只要接触热炉,都会被烫伤。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时,既不能忘记立规矩,也不能忽视惩戒的必要性。没有惩罚、没有规则、没有权威,就没有进步。

网上有一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用错误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规矩也不是一天立起来的。要知道,面对一个熊孩子,父母嘴皮子磨了一万遍,情绪崩溃一千遍,才能教育出一个好习惯。当父母掌握了最适合孩子的方法,规矩才能立得省心有效。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