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教园地
你的家庭类型,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二)
发布时间:2019-05-31

对比几种家庭教养类型,我们可以显然发现,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是最有利于孩子性格养成的。那么,如何才能成为权威型的父母呢?

首先,避免这些家庭教育误区

1.把电子产品当“保姆”

有的家长会在电子产品上准备好益智动画、有声绘本等内容,然后让孩子自己把玩,期望孩子能在和电子产品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但这样其实是忽视了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还会对视力造成影响,一些质量不佳的影像内容甚至会让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固化思维。

2.分享孩子的“糗事”

孩子总会犯错,有的家长喜欢将孩子的错误作为亲朋聚会的谈资,觉得滑稽可爱。

实际上,这样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孩子犯错时,当下就应该和孩子积极沟通,而不是之后“翻旧账”哦~

3.与他人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是中国好几代人的“童年阴影”了吧,不少家长希望用这种“善意的打击”来激励孩子。

可惜,“善意的打击”对孩子来说也只是打击,只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引起反抗。

4.代劳孩子的手工作业

幼儿园里常常会布置亲子作业,有的家长为了作品美观,直接帮孩子代劳。

这样做,作品是好看了,但老师特意创造的亲子交流机会也付诸东流了。作品好不好看不重要,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才最重要!

5.当着孩子面批评其他孩子

有的家长很注意在自己的孩子面前用积极的交流方式,却忽视了对其他孩子也这样。一不小心就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批评起别的孩子。

孩子虽小,却都记在心里,这样会让孩子不会赏识别人,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6.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吃鸡拆鸡腿,吃鱼剔骨头,成为了很多家庭养育孩子的常态。到了父母自己,就变成了爱啃鸡屁股和不爱吃鱼。

这样虽然算不上溺爱,但也落不着什么好。长期这样,孩子不会觉得这是“特别的爱”,范围会举得家长不重要,不用尊敬。

7.“打针一点都不疼”

打针是个大难题,很多家长觉得先哄骗孩子打了,然后再安慰就好。类似的话还有“这药一点都不苦”、“打完针病就好了”。

可是,打针真的很疼,药片也真的很苦,这样欺骗孩子,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8.过度的安全教育

有的家长过渡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别动”、“小心”、“很危险”是他们的日常三连。

这是一种变相的“专制”,会让孩子变得束手束脚,不敢放手去做。

9.不停催促孩子

有的家长喜欢按自己的节奏要求孩子,让孩子一天都生活得很高节奏,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

但很多时候孩子的慢不是磨蹭,只是他们有自己的思路。强行打断,只会影响孩子的思路,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变得耐性差、不耐烦、反应迟钝。

10.不给孩子延迟满足的机会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无论是零食、玩具还是衣服,有时候只要孩子的一句话,家长就会轻易满足。

但没有期待的满足是不值得珍惜的,为了让孩子明白奖励的来之不易,延迟满足很必要。

11.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

孩子都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有时候家长忙于其他事,或自己也难以解答,就会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

提问被忽略,对孩子的求知欲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可能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哦。

12.过度表扬孩子

有的家长过度侧重“夸奖”给孩子带来的积极效果,无论孩子做什么都夸奖,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甚至孩子做错了事。

一直被夸奖的孩子会十分在意能否得到夸奖,从而变得争强好胜、接受不了失败、嫉妒别人的成功。

看来,想做到真民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适,不妨在行动之前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我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吗?

2)如果我不这么做,孩子会怎么样?

3)如果我晚点做/做得少一点,孩子会怎么样?

考虑清楚了之后再行动,一定会让你和孩子沟通起来更简单哦~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