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师指路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小学和初中!(一)
发布时间:2019-04-11

第一个阶段:四五年级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四五年级是道坎儿。”但它的重要性却常常被家长忽视,这个阶段孩子的很多变化处理不好,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很多孩子在初中暴露出的问题都和这个阶段埋下的隐患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四五年级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

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孩子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上升,就像很多孩子在作文里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一个孩子说:“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另一个同学说:“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正处于情感的突变期,他们容易生气、发火,但他们也容易感动。与送给他们昂贵的礼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让他们感动。

四五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四、五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

但是,到了四年级后,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

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而且,到了四、五年级,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四五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多年的调查发现,四、五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孩子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但是,如果孩子成绩很差,或成绩平平,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成绩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对学习产生信心,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信心。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每天都要对孩子提及学习的事情。而是说,在四、五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四五年级是孩子各种习惯的定型期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或五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四、五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尽管这时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律到自律过渡。

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因此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在四五年级这个关键阶段,父母应该注意哪些要点才能帮到孩子呢?

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四、五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也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是非、爱好有了明显的分辨能力,然而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说不会与父母沟通,而这恰恰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

当孩子情绪处理不好,他们自身又缺乏自我排解的能力,就很难专心致志地学习,影响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最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有关系,说出来,看父母有没有办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科学的方法应当是这样的:

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

此时,允许孩子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值得注意的是,10岁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将成为影响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段,你要想教育好他们,必须提前了解他们的心理。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

经常给孩子“积极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消极的暗示:“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我家这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即使是家长对别人谦虚客套的说法,孩子听到耳朵里,也会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变笨、变差了。正确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在学习方面真的有缺点,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而是积极的暗示:“你很聪明”;“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千万不要觉得这会让孩子骄傲,在这个阶段的鼓励会让孩子激发出很多自信心。

父母要谨慎对待“陪读”

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杀手”。

有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对话。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点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上网。”“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不怕,因为妈妈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的错误,妈妈都会发现。”男孩自豪地说。“那你遇到很难做的题怎么办?”“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诉妈妈我不会做,妈妈就给我讲。”“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来。”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但是家长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当孩子有了依靠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10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即使妈妈主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样暗示都是无效的。而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五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非常必须且必要的。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和毅力,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江阴市关工委版权所有 江阴市关工委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ICP备05002806号